熱帶氣旋「小犬」回顧

熱帶氣旋小犬在2023年10月8日晚上8時左右於香港天文台以南約70公里掠過,當時小犬緊密及風力達颶風程度的眼壁相當接近香港西南部,天文台曾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生效時間為4小時50分鐘。連同2023年9月1日熱帶氣旋蘇拉的九號信號,這次是自1999年以來首次在同一年發出兩次九號或以上風球(颱風瑪姬及颱風約克)。


小犬的環流十分細小,加上在東北季候風的影響下,小犬曾出現數次減弱及增強(東北風令水平方向的切變增強),路徑亦受短波西風槽過境影響出現了偏西北的短暫波動。對於解析度約10公里的數值預報模式而言,要準確預測小犬的強度及路徑實在相當困難(天文台參考的全球數值模式——ECMWF、GFS、JMA、UKMO 均預測小犬接近香港時減弱,結果全部出錯)。

小犬接近香港時的路徑圖
[adapted from He et al. (2023)]

2023年9月29日至10月9日小犬的路徑圖
[adapted from He et al. (2023)]

10月8日下午,小犬採取較為偏北的方向進一步接近香港。由於小犬的眼璧及其颶風區逼近香港,且非常接近香港西南部。天文台表示為了市民的安全,於晚上7時正改發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小犬的眼壁掠過香港以南的島嶼,令黃茅洲持續風力於一小時內由烈風增強至颶風程度,最高更升至每小時110海里(每小時203公里,未知是持續風力還是陣風)。從天文台提供的雷達圖可見,小犬的環流比蘇拉更為細小,在最接近香港的時候其眼壁半徑只有小於50公里。

2023年10月8日晚上8時,小犬最接近香港天文台時的雷達圖像

由於小犬的環流相當緊密,其暴風至颶風區域只集中在其中心半徑50公里的範圍內,因此本港普遍地區的風力未達烈風至暴風程度,只有部分近岸、離岸地區受烈風吹襲,大老山等高地則受暴風吹襲。在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下稱「八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烈風(每小時76公里)、西貢及流浮山錄得強風,機場基準站接近強風下限(由於機場三條跑道的東端、中間及西端均設有測風站,因此未能排除機場島內曾持續錄得強風),只屬於「烈風八中一」個案。

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近岸測風站方面,大美督及香港航海學校分別錄得每小時74及68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離岸及高地方面,青洲、橫瀾島及大老山分別錄得每小時78、94及105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以及分別錄得每小時103、111及135公里的最高陣風。

部分離岸及高地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部分近岸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比較2007年至今共35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小犬在「八站」所錄得的風力,按最高60分鐘及最高10分鐘風速平均值均排名第32。

2007至2023年八號或以上風球個案之八站風速比較

隨着小犬在10月9日凌晨移至香港西南面,其東側及東北季候風輻合帶相關的雨帶在清晨至早上不斷影響香港,天文台在當日上午1時5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再於上午4時正發出歷時6小時30分鐘的黑色暴雨警告。天文台總部亦在當日錄得369.7毫米雨量,是十月份總雨量正常值120.3毫米的三倍以上,亦是有記錄以來十月份的最高日雨量。10月9日下午3時的二十四小時降雨量達439.8毫米,亦打破了十月份的最高紀錄。

2023年10月9日香港雨量分佈圖

熱帶氣旋「蘇拉」報告

熱帶氣旋蘇拉在2023年9月1日晚上10時左右在香港天文台以南約30公里掠過,在蘇拉吹襲期間,香港部分離岸及近岸地區受颶風吹襲,多處亦受暴風影響,香港天文台發出了自2018年山竹以來首個十號颶風信號,生效時間為7小時25分鐘。

在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颶風(每小時126公里)、西貢錄得暴風(每小時94公里)、流浮山及機場錄得烈風,以及其餘四站錄得強風(啟德、青衣、打鼓嶺、沙田),屬於「烈風八中四」個案。其中近海平面的長洲泳灘曾持續吹颶風,分別錄得每小時133公里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及每小時141公里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至於較接近蘇拉眼璧的橫瀾島則分別錄得每小時154公里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及每小時159公里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顯示十號風球達標。

比較2007年至今共34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蘇拉在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下稱「八站」)所錄得的風力,按最高60分鐘及最高10分鐘風速平均值均分別排名第4。

蘇拉的八站最高風速平均值雖略低於2012年韋森特及2017年天鴿,但就天文台公佈香港各個測風站的整體風速數據而言,蘇拉則略高於韋森特及天鴿(見下表),主因是八站之中的長洲、機場及啟德對東至東南風較敏感,而蘇拉在接近香港時顯著減弱,東半圓對流薄弱,加上受東北季候風的影響及轉向西南偏西移動(見路徑圖),香港的風向並未有在受暴風至颶風吹襲的時段轉為東南風,俗稱「風尾」較弱,令八站的整體風速數據較低。綜合各地風速數據,本台估計蘇拉移至橫瀾島以南之前,強度早已減弱至強颱風級別。

過去三十年引致香港境內持續吹颶風的熱帶氣旋(左)、蘇拉與過去三次十號風球(右)

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蘇拉路徑圖(上)、2007至2023年八號或以上風球個案之八站風速比較(下)

除了長洲泳灘及橫瀾島,多個近海平面的近岸及離岸測風站亦持續錄得暴風至颶風,包括香港航海學校(每小時124公里)、坪洲(每小時115公里)、塔門(每小時108公里)、大美督(每小時107公里)、沙洲(每小時107公里)、中環碼頭(每小時104公里)以及北角(每小時98公里)。部分維港測風站錄得颶風程度的陣風,包括中環碼頭(每小時140公里)、北角(每小時140公里)及京士柏(每小時121公里)。昂坪、橫瀾島、香港航海學校及青洲更分別錄得每小時189、183、181及180的最高陣風。

部分離岸及高地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部分近岸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蘇拉接近香港時的雷達圖像(香港天文台提供),可見蘇拉掠過香港以南海域時顯著減弱

圖、文:地下天文台助理台長

熱帶氣旋「泰利」報告

颱風泰利在2023年7月17日上午8時在香港西南偏南約250公里掠過,在泰利吹襲期間,香港部分地區仍受烈風影響,香港天文台發出了近16小時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在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烈風(每小時87公里,烈風上限程度)及另外四站錄得強風(西貢、機場、流浮山及啟德),屬「烈風八中一」個案。其中機場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亦達每小時57公里,屬於天文台業務操作上的「接近烈風」。在下午5時左右在泰利的外圍雨帶影響下,長洲及長洲泳灘曾分別錄得每小時120及136公里達颶風程度的陣風。

比較2007年至今共33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泰利在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所錄得的風力,按最高60分鐘及最高10分鐘風速平均值分別排名第22及第26。

在八個參考測風站以外,多個近海平面的測風站亦持續錄得烈風,包括大美督(每小時73公里)、塔門(每小時80公里)、坪洲(每小時68公里)、沙洲(每小時63公里)及橫瀾島(每小時80公里)等。而維港方面,北角的持續風速亦一度接近烈風水平(每小時59公里)。高地方面,昂坪更曾分別錄得每小時117公里(暴風上限程度)的最高持續風速和每小時140公里的陣風。

總體來說,天文台在泰利吹襲香港期間,對於發出及取消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資訊及時間均較以往清晰。其中一美中不足,就是天文台在宣佈於當日下午4時至7時取消八號信號後的不久即宣佈於下午4時20分以三號信號取代八號信號,而我們從兩個風速圖序列圖均可見這個決定略為過早。7月17日下午4時20分天文台以三號強風信號取代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後,由於在下午5時左右泰利的一道較強的外圍雨帶影響香港,而部分測風站在此時才測得最高的持續風速及陣風風速(包括長洲暴風上限的持續風速及颶風程度的陣風),而在該雨帶掠過後全港整體風速即迅速減弱。由此可見,八號信號改發三號信號的決策時間可以推遲一、兩小時,稍加監察熱帶氣旋的雨帶發展及移動趨勢再作宣佈。

熱帶氣旋「馬鞍」總結

受南海北部較強的副熱帶高壓脊影響,強烈熱帶風暴馬鞍的路徑較預期偏西,在8月25日凌晨在香港西南偏南190公里掠過。此外,馬鞍的強度亦因南海北部較強的垂直風切變所影響而未能大幅增強至颱風或以上級別。雖然馬鞍與香港的距離較預期遠,影響不及預期大,但在馬鞍吹襲期間,部分地區仍受烈風影響,香港天文台發出了近14小時的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在馬鞍吹襲香港期間,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烈風(每小時87公里)及另外五站錄得強風(西貢、機場、流浮山、啟德及青衣),屬「烈風八中一」個案。其中西貢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亦達每小時62公里,在天文台業務操作上屬於一站烈風及一站「接近烈風」。

比較2007年至今共31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馬鞍在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所錄得的風力,按最高60分鐘及最高10分鐘風速平均值分別排名第23及第22。

八站以外,部分近海平面測風站亦持續錄得烈風,包括大美督、塔門、坪洲、香港航海學校及橫瀾島等。而維港方面,北角的持續風速亦一度接近烈風水平(每小時58公里)。高地方面,昂坪曾分別錄得每小時106公里(暴風程度)的最高持續風速和每小時144公里的陣風。

從八站風速序列圖可見,8月25日上午9時20分天文台以三號強風信號取代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後,八站之中已無一站測得烈風,而下一道較強的雨帶在兩小時後始影響香港,顯示由八號信號改發三號信號的時間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