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小犬」回顧

熱帶氣旋小犬在2023年10月8日晚上8時左右於香港天文台以南約70公里掠過,當時小犬緊密及風力達颶風程度的眼壁相當接近香港西南部,天文台曾發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生效時間為4小時50分鐘。連同2023年9月1日熱帶氣旋蘇拉的九號信號,這次是自1999年以來首次在同一年發出兩次九號或以上風球(颱風瑪姬及颱風約克)。


小犬的環流十分細小,加上在東北季候風的影響下,小犬曾出現數次減弱及增強(東北風令水平方向的切變增強),路徑亦受短波西風槽過境影響出現了偏西北的短暫波動。對於解析度約10公里的數值預報模式而言,要準確預測小犬的強度及路徑實在相當困難(天文台參考的全球數值模式——ECMWF、GFS、JMA、UKMO 均預測小犬接近香港時減弱,結果全部出錯)。

小犬接近香港時的路徑圖
[adapted from He et al. (2023)]

2023年9月29日至10月9日小犬的路徑圖
[adapted from He et al. (2023)]

10月8日下午,小犬採取較為偏北的方向進一步接近香港。由於小犬的眼璧及其颶風區逼近香港,且非常接近香港西南部。天文台表示為了市民的安全,於晚上7時正改發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小犬的眼壁掠過香港以南的島嶼,令黃茅洲持續風力於一小時內由烈風增強至颶風程度,最高更升至每小時110海里(每小時203公里,未知是持續風力還是陣風)。從天文台提供的雷達圖可見,小犬的環流比蘇拉更為細小,在最接近香港的時候其眼壁半徑只有小於50公里。

2023年10月8日晚上8時,小犬最接近香港天文台時的雷達圖像

由於小犬的環流相當緊密,其暴風至颶風區域只集中在其中心半徑50公里的範圍內,因此本港普遍地區的風力未達烈風至暴風程度,只有部分近岸、離岸地區受烈風吹襲,大老山等高地則受暴風吹襲。在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下稱「八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烈風(每小時76公里)、西貢及流浮山錄得強風,機場基準站接近強風下限(由於機場三條跑道的東端、中間及西端均設有測風站,因此未能排除機場島內曾持續錄得強風),只屬於「烈風八中一」個案。

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近岸測風站方面,大美督及香港航海學校分別錄得每小時74及68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離岸及高地方面,青洲、橫瀾島及大老山分別錄得每小時78、94及105公里的最高持續風速,以及分別錄得每小時103、111及135公里的最高陣風。

部分離岸及高地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部分近岸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比較2007年至今共35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小犬在「八站」所錄得的風力,按最高60分鐘及最高10分鐘風速平均值均排名第32。

2007至2023年八號或以上風球個案之八站風速比較

隨着小犬在10月9日凌晨移至香港西南面,其東側及東北季候風輻合帶相關的雨帶在清晨至早上不斷影響香港,天文台在當日上午1時5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再於上午4時正發出歷時6小時30分鐘的黑色暴雨警告。天文台總部亦在當日錄得369.7毫米雨量,是十月份總雨量正常值120.3毫米的三倍以上,亦是有記錄以來十月份的最高日雨量。10月9日下午3時的二十四小時降雨量達439.8毫米,亦打破了十月份的最高紀錄。

2023年10月9日香港雨量分佈圖

熱帶氣旋「蘇拉」報告

熱帶氣旋蘇拉在2023年9月1日晚上10時左右在香港天文台以南約30公里掠過,在蘇拉吹襲期間,香港部分離岸及近岸地區受颶風吹襲,多處亦受暴風影響,香港天文台發出了自2018年山竹以來首個十號颶風信號,生效時間為7小時25分鐘。

在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生效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颶風(每小時126公里)、西貢錄得暴風(每小時94公里)、流浮山及機場錄得烈風,以及其餘四站錄得強風(啟德、青衣、打鼓嶺、沙田),屬於「烈風八中四」個案。其中近海平面的長洲泳灘曾持續吹颶風,分別錄得每小時133公里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及每小時141公里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至於較接近蘇拉眼璧的橫瀾島則分別錄得每小時154公里的最高60分鐘平均風速及每小時159公里的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顯示十號風球達標。

比較2007年至今共34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蘇拉在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下稱「八站」)所錄得的風力,按最高60分鐘及最高10分鐘風速平均值均分別排名第4。

蘇拉的八站最高風速平均值雖略低於2012年韋森特及2017年天鴿,但就天文台公佈香港各個測風站的整體風速數據而言,蘇拉則略高於韋森特及天鴿(見下表),主因是八站之中的長洲、機場及啟德對東至東南風較敏感,而蘇拉在接近香港時顯著減弱,東半圓對流薄弱,加上受東北季候風的影響及轉向西南偏西移動(見路徑圖),香港的風向並未有在受暴風至颶風吹襲的時段轉為東南風,俗稱「風尾」較弱,令八站的整體風速數據較低。綜合各地風速數據,本台估計蘇拉移至橫瀾島以南之前,強度早已減弱至強颱風級別。

過去三十年引致香港境內持續吹颶風的熱帶氣旋(左)、蘇拉與過去三次十號風球(右)

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蘇拉路徑圖(上)、2007至2023年八號或以上風球個案之八站風速比較(下)

除了長洲泳灘及橫瀾島,多個近海平面的近岸及離岸測風站亦持續錄得暴風至颶風,包括香港航海學校(每小時124公里)、坪洲(每小時115公里)、塔門(每小時108公里)、大美督(每小時107公里)、沙洲(每小時107公里)、中環碼頭(每小時104公里)以及北角(每小時98公里)。部分維港測風站錄得颶風程度的陣風,包括中環碼頭(每小時140公里)、北角(每小時140公里)及京士柏(每小時121公里)。昂坪、橫瀾島、香港航海學校及青洲更分別錄得每小時189、183、181及180的最高陣風。

部分離岸及高地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部分近岸測風站的十分鐘持續風速序列圖

蘇拉接近香港時的雷達圖像(香港天文台提供),可見蘇拉掠過香港以南海域時顯著減弱

圖、文:地下天文台助理台長

被消失的十號風球

119488620_5206436039419866_3706470923960513053_o

過去40年香港天文台懸掛/發出了6次十號風球,但卻居然有7次近海平面錄得60分鐘持續颶風的紀錄!

原來在27年前的今日(即1993年9月17日),一個名為「貝姬」(Becky) 的風姐曾經正面吹襲香港(根據當日雷達圖以及天文台實時定位,「貝姬」在香港天文台之西南約90公里處掠過)。當日早上香港西南部受到「貝姬」的眼壁影響,並持續受到颶風的吹襲!長洲曾錄得高達每小時139公里(註)的60分鐘平均風速(颶風下限是每小時118公里),而沙螺灣更錄得每小時216公里的猛烈陣風!

70677008_3969488733114609_5172505672364851200_o

在「貝姬」吹襲香港期間,有130人受傷(大部分被飛行物擊中)及1名的士司機在交通事故中喪生。在元朗,九廣輕鐵天水圍支線的一部分架空電纜曾因猛烈的風勢而損毀。在尖沙咀,半島酒店二樓平台上的一個貨櫃墮下並擊碎了鄰近九龍酒店的幾個窗戶。在海上,有六艘船沉沒,造成11人死亡,約70人失踪。在石鼓洲以南約13公里的搜索和救援任務中,一架皇家空軍韋薜斯型直升機在惡劣天氣下失事!

當時以岑柏先生為台長的皇家香港天文台只懸掛了8號風球。但從錄得風力及破壞程度可見,「貝姬」似乎不只是「強烈熱帶風暴」級別,而且更是天文台漏掛9號風球及10號風球的一件奇案!

70868323_3974899859240163_4911518634548920320_o

註: 基於不完整數據;長洲站進入維修狀態前的一刻,風力還在一直上升中。

【風暴回顧第二輯】2016年6月28日97W正面影響香港

2016年6月23日,一個低壓區在關島西南方形成(編號為97W),6月26日美國JTWC為此系統發出TCFA(熱帶氣旋形成警報),而日本JMA和台灣CWB亦於當日將其升格為TD(熱帶性低氣壓),日本當局更對其發出GW(烈風警報),表示該系統有可能在24小時內被升格至熱帶風暴及被命名。

97W在6月27日橫過菲律賓,受呂宋地形影響,其結構被破壞,進入南海後,其低層環流中心暴露、結構相當鬆散。由於當時南海發展熱帶氣旋的條件欠佳,以致其未能進一步增強。同日晚上,97W已移至香港東南面約300多公里,快將登陸,JMA取消烈風警報(表示不會考慮將其升格及命名)。

97W在6月28日上午掠過橫欄島以南附近海域時,橫瀾島測得最高10分鐘平均風速為每小時53公里,其後97W於將軍澳至觀塘一帶登陸,穿過新界東部及吐露港,經打鼓嶺附近進入深圳。香港境內曾吹旋風(西貢、大美督及塔門等測風站風向順轉,而市區大部分地區及新界西部風向逆轉),風向由東北風轉為西南風。最高10分鐘持續風速記錄方面,橫欄島、大美督及塔門曾測得強風;北角、九龍天星碼頭、長洲泳灘及青洲風力亦接近強風水平,香港普遍地區帶來的風力與後一年的熱帶氣旋洛克頗為接近(詳見附圖右下列表)。97W亦為香港帶來狂風驟雨,普遍地區測得超過20毫米雨量。鑒於香港天文台由始至終都未有將其升格至熱帶低氣壓級別,因此當日並未有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200628-wx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