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尼格」報告

熱帶氣旋尼格在11月3日凌晨時分於香港天文台之西南約40公里掠過,是自1972年以來再次於11月導致香港天文台發出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的熱帶氣旋,也是自1954年以來再次於11月正面吹襲香港的熱帶氣旋,更是戰後首次及天文台有紀錄以來第二次於11月發出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的熱帶氣旋,對上一次已是1931年11月11日。

強烈熱帶風暴尼格於10月30日移入南海,並在晚上轉向西北偏北移動及進入香港800公里範圍內,天文台於下午10時1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受尼格及東北季候風的共同影響下,香港的風勢在10月31日逐漸增強,天文台於當日下午4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三號信號生效期間,香港多處吹強風,長洲、西貢、流浮山及大美督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為分別為每小時63、47、47及51公里,而港內的京士柏亦錄得強風指標的持續風速(每小時35公里)。

隨後兩天尼格仍然受東側的副熱帶高壓脊引導,繼續向西北偏北移動進入南海北部,同時尼格亦開始受乾冷空氣入侵而逐漸減弱。考慮到當時ECMWF及GFS的預報,尼格會在11月2日午後移至香港東南偏南120至150公里範圍內,天文台為安全起見,於11月2日清晨表示將於正午至下午2時之間改發八號信號。根據天文台當日早上的新聞發佈,原先預計會以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取代三號信號。

不過在當日日間,尼格仍然受惠於良好的極向流出及有限度的西南水汽支援,加上東北季候風亦有所緩和,尼格的減弱速度較原先預期為慢。由於尼格仍然維持一定強度,以致其路徑仍然受較高層的引導氣流影響,因此尼格的實際路徑一直較預期偏北。由於香港在午後仍然吹西北風,天文台下午1時40分改發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而非原先估計的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當時尼格已移至香港東南面約170公里。

尼格在傍晚進一步減弱為熱帶風暴,傍晚開始其路徑開始受較低層的引導氣流影響,轉向西北移動,進一步逼近香港,香港的風向由原先的西北轉為東北及東南,香港大部分地區不再受地形遮蔽,風力迅速增強。天文台於晚上8時40分改發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再於11月3日凌晨2時4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香港在晚間受尼格北側最大風的半圓所影響,多處風勢達烈風或暴風程度,長洲、坪洲、香港航海學校、塔門東及大美督錄得的持續風速分別為每小時92、75、70、69及65公里。港內的北角及中環碼頭亦錄得接近烈風程度的持續風速,分別為每小時61及56公里。其中長洲及長洲泳灘錄得的最高陣風均達颶風程度,分別為每小時123及120公里。

由Knowweather授權本台使用的晚間可見光衛星圖像 (2/11/2022 20:00HKT – 3/11/2022 08:00HKT)
尼格最終在香港天文台西南偏南40公里掠過,其後在珠海登陸及減弱為熱帶低氣壓,香港風力迅速緩和,天文台分別於清晨5時2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一小時後再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在尼格吹襲香港期間,在天文台八個參考測風站網絡之中,長洲錄得暴風(每小時92公里)及另外三站錄得強風(機場、西貢及流浮山),屬「烈風八中一」個案。其中機場及西貢錄得的最高持續風速亦分別達每小時57及55公里,因此在天文台業務操作上屬於一站烈風及兩站「接近烈風」。尼格吹襲香港期間,八個熱帶氣旋參考測風站所錄得的最高60分鐘風力之平均值為43.8,與2007年至今共32個八號或以上風球的個案比較,尼格排名第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