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熱帶氣旋命名及預報?

上週,菲律賓以東的低壓區增強為熱帶氣旋並名命為「摩羯」,標誌著2013年風季開始。

西太平洋是全球最多熱帶氣旋的地區,幾乎一年四季均有熱帶氣旋形成,區內不同國家和地區包括香港、台灣、北京、美國、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等均有進行熱帶氣旋監察及預報。

1947至1978年,西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由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命名,而且只有女性名字,因此上一代談及打風時,常以「風姐」稱呼熱帶氣旋,直至1979年才開始加入男性名字。自2000年開始,熱帶氣旋的命名出現重大改變,名字由亞洲十四個國家及地區提供,並改由日本氣象廳負責命名。除美國仍然保留使用人名外,其他國家及地區提供的名字五花八門,有動物、植物、河流、山脈、星座甚至食物(例如榴槤、山竹)。

熱帶氣旋有不同的強度(見《熱帶氣旋的名稱和分級》一文),我們只會對熱帶風暴或以上級別(即中心持續風力達8級或以上)進行命名。但由於熱帶氣旋強度評估帶有主觀性,加上不同預報中心採用的標準不同,因此同一熱帶氣旋可能被不同中心評為不同強度,出現沒有名字的熱帶風暴(由於日本未評為熱帶風暴)或有名字的熱帶低氣壓(由於日本已評為熱帶風暴並命名)。

另一方面,熱帶氣旋的路徑預報一般依靠電腦模式模擬再由預報員以經驗進行取捨,但由於模擬方法不同,因此常出現不同預報中心預報路徑等不一致的情況,要事後才能驗證哪個中心最準確(其中以天文台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表現較佳)。以前我們只能接收天文台發佈的資訊,如今互聯網普及,我們也可接收其他預報中心的資訊進行比較。近年出現的「集合預報」(ensemble forecast),將相同/不同電腦模式的模擬結果進行平均,結果發現更準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