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香港的暴雨

香港的雨季,暴雨幾乎必定發生。

暴雨強度變化大而影響範圍小,預報相當困難。天文台進行超過二十年研究,開發及改良「小旋渦」預報系統,不過準確度仍然偏低 。天文台的暴雨警告信號分為黃、紅、黑三種。除了黃色暴雨警告有預警性質外,紅色及黑色暴雨警告都是按實際雨量而發出,屬於「報告」。而暴雨一般不會持續太久,所以當紅雨或黑雨發出後,往往出現雨勢停止甚至有陽光的情況,為市民所詬病。

暴雨通常與低壓槽徘徊廣東沿岸有關。低壓槽是地面氣壓最低的一條軸線,標誌著北方冷空氣與南方暖空氣相遇的位置。空氣流入低壓槽然後上升,形成雲和雨。而暴雨一般在清晨出現的機會較高,下午出現的機會較低。

暴雨形成的條件有以下幾個:
1. 源源不絕的水汽。即使下雨地區上空所有水汽都轉為雨,雨量通常只有數十毫米。但暴雨的雨量經常超過一百毫米,因此要形成暴雨就需要有外來的水汽不斷補充。水汽通常來自南中國海或孟加拉灣,有時與西南季候風爆發有關。
2. 空氣持續並急劇的上升。空氣上升時由於氣壓下降,空氣膨脹冷卻,水汽凝結為水滴再變成雨。因此暴雨形成的先決條件是空氣持續並急劇上升。天氣系統例如地面的低壓槽、高空的波動、或山脈地形等都提供空氣上升的條件。
3. 不穩定的大氣。大氣可分為穩定、不穩定及條件性不穩定三種。在穩定的大氣下,空氣無法上升,形成霧、煙霞等天氣,影響能見度。在不穩定的大氣下,空氣一直上升,形成高聳、直達對流層頂的積雨雲,帶來雷暴和大雨。大氣的穩定性與氣溫隨高度變化的速度有關,當地面越暖,高空越冷,大氣就越不穩定。

市民可以透過天文台的雷達圖和閃電位置圖來監察暴雨發展,及早作出應變。當多個雷雨區發展並合併,在雷達上形成狹長的雷雨帶,穩定移向沿岸地區時,我們稱為颮線(squall line)。颮線經過香港時,風向會轉為西北,並且出現狂風暴雨及猛烈陣風,或冰雹甚至龍捲風,造成破壞甚至人命傷亡。漁民又稱這現象為「西北石湖」或「打石湖」。

香港於六月先後三次出現水龍捲。龍捲風是由積雨雲(cumulonimbus)底部伸展出來的漏斗旋渦(稱為漏斗雲,funnel cloud)觸及地面形成。在陸地上的龍捲風稱為陸龍捲(tornado),強度較強,持續時間較長。在水面上的龍捲風稱為水龍捲(waterspout),強度較弱,持續時間較短。香港出現的龍捲風多數是水龍捲,可引致小船翻沉,假如進行水上活動時遇到水龍捲,應盡快躲避及上岸。

原文刊於: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80630/5837637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