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晚上10時59分是「立春」,是廿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過後是牛年的開始。
中國曆法是陰陽合曆。陽曆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制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圈需時365.2422日,分為十二個月。
廿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固定位置而制定,每年日子大致相同,每個節氣相距約15日: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因此每個月通常有兩個節氣,第一個稱為節氣,第二個稱為中氣。
陰曆是根據月球圍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制定,月球圍繞地球公轉一圈需時29.5306日,根據月之盈虧定為「朔望月」,大月有三十日,小月有廿九日,朔(新月)為初一,望(滿月)為十五。
由於陰曆十二個月合共只有354.3672日,與陽曆相差超過十日,所以每隔三年便多出超過三十日,需要加入一個「閏月」,調節兩者的差距,而沒有中氣出現的月份就定為閏月。戰國時代已有「三年一閏,十九年七閏」的記載。如果不閏月,農曆新年的日子便不斷提早,最後在夏天出現。
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農曆」,就是由陰曆的十二個月加上陽曆的廿四節氣組成。有時一年內出現兩個立春,即農曆新年後立春,翌年農曆新年前再立春,我們稱為「雙春年」,一般視作吉兆。相反,如果一年內沒有出現立春,我們稱為「盲年」。例如2020年是雙春年,農曆新年在1月25日,由於閏四月,翌年的農曆新年延至2021年2月12日,中間出現兩個立春(2020年2月4日及2021年2月3日),就是「雙春年」。下一個「雙春年」將會在2023年出現。
根據統計,在十九年的周期內,雙春年及盲年各出現七次,而單春年只有五次。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