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廿二日早上,香港受暴雨影響,天文台需要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持續五小時三十五分,是警告設立以來第二長的時間。有傳媒及市民批評天文台將取消黑色暴雨警告的時間一拖再拖,影響他們日常運作。(當然亦有另一批市民暗地裡為多了半天假期而高興。)
現時天文台的暴雨警告系統分為三級:
• 黃色暴雨警告: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錄得或預料將有超過30毫米雨量,且雨勢可能持續。
• 紅色暴雨警告: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錄得或預料將有超過50毫米雨量,且雨勢可能持續。
• 黑色暴雨警告:過去一小時廣泛地區錄得或預料將有超過70毫米雨量,且雨勢可能持續。
然而,除了這個向公眾公開的一小時標準,天文台內部還有十五分鐘至六小時的標準(見下表),目的是要考慮短暫暴雨和長時間降雨的影響。舉例說,當過去三十分鐘廣泛地區錄得20/35/45毫米雨量,或過去三小時廣泛地區錄得60/85/120毫米雨量時,黃/紅/黑色暴雨警告將會生效。
五月廿二日清晨,部分地區一小時錄得100-150毫米雨量,加上其他小時的降雨,足以令黑色暴雨警告維持數小時。而且雷達圖顯示香港附近仍有雨區發展及移近,因此天文台將取消黑色暴雨警告的時間一再延遲。
跟七八十年代比較,香港大部分人的住屋環境已改善,不必擔心颱風暴雨會帶來危險,對天氣的觸覺影響也日漸降低,甚至變成期望天氣可以為自己帶來利益(例如放假),於是颱風過門不入變成壞消息,八號風球、黑色暴雨卻變成「好天氣」。
另外,天文台是負責監測、預報天氣和發出警告的部門,政府其他部門及私人機構如何根據警告作決策由他們自行決定,除非立法,否則出現參差是很難避免的事。
Discover more from 香港地下天文台網誌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