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十二月上旬,天氣開始轉冷。有人說今年好像提早轉冷,是嗎?
Author: 台長
納沙雜談
颱風納沙襲港,天文台於星期四早上四時四十分發出八號風球,直至下午四時十分才改發三號風球。傳說中的「李氏力場」被摧毀,天文台被指「唔發又發」引來批評。然而假如不發,可能又有市民在天星碼頭被垃圾桶KO,皆因天星碼頭在星期四早上時間的風力跟2006年派比安襲港時差不多:
地下天文台於今年四月成立 Facebook 專頁,提供另一平台與大眾分享天氣資訊,至今已有四千多名「粉絲」。納沙襲港期間,我與一眾管理員不斷分析情況及更新資訊,發現香港各區風力於星期三午夜後持續上升,天文台有可能需要改發八號風球。天文台亦當機立斷,在上午2時的風暴消息中提及改發八號風球的可能性,只是市民多已就寢,未有留意。
天氣瞬息萬變,有時並無規則可循。很多市民以為風球的發出與否,與熱帶氣旋距離香港的近遠有關,然而這並不正確。風球是用來警告香港的風力,而由於熱帶氣旋結構各有不同,風場大小有異,大型的熱帶氣旋,即使在較遠的距離仍能對香港構成威脅。納沙在星期三下午時的烈風圈(黃色範圍)仍然離香港甚遠:
然而到了晚上,隨著納沙稍為增強,烈風圈向外擴展,覆蓋華南沿岸:
所以即使納沙與香港距離超過350公里,香港仍然受烈風吹襲。翻看記錄,天文台近30年也有幾次在熱帶氣旋與香港距離超過300公里時發八號風球:
年份及名稱 | 發出八號風球時 與香港距離(公里) |
1980 喬伊 | 370 |
1995 斯寶 | 310 |
2003 伊布都 | 310 |
2011 納沙 | 360 |
有 Facebook 網友不明白為何身處地區非常大風,天文台卻不即時改發八號風球,結果苦守電腦前埋怨而不上床睡覺。天文台在2007年修訂了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以八個指定氣象站的風力作為發出風球的參考,而並非考慮最高風力的氣象站。而八個指定氣象站中,以長洲、西貢、赤臘角和啟德最有代表性。
成立 Facebook 專頁後還有很多有趣見聞,容後再談。
認識輻射劑量,避免無謂恐慌
福島核電站事件發展至今,香港境內的輻射水平一直備受關注,然而不少人對輻射劑量認識不多。其實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輻射之中,以下圖表讓大家認識不同事件所引起的輻射劑量,讓大家了解多少劑量屬「正常」:
(圖表出處)
輻射劑量的單位為 Sievert (希沃特,英文簡稱 Sv,中文簡稱希),然而單位太大,所以日常多用 µSv(微希,即 1×10-6Sv),在報道福島核電站事件時或會用 mSv(毫希,即 1×10-3Sv)。現時香港境內的輻射水平約介乎每小時 0.1-0.15µSv,遠低於照一次X光或乘搭長途客機所受的水平。
延伸閱讀:
1. 香港境內現時輻射水平
2. Radiation exposure: a quick guide to what each level means
3. 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 Radiation and life
日本福島核事故對香港的影響?
日本福島核電站今早再次爆炸,引起港人關注輻射污染物會否被帶到香港。互聯網上有傳言呼籲市民不要淋雨,指雨水可能已受污染。
香港會否受輻射污染物影響,言之尚早。現階段應留意日本及東亞地區的風向。由於日本東部正吹東至東北風,污染物可能向西南擴散影響東京一帶:
但與強寒潮相關的高壓區正由華北向東移動,日本風向將轉為西至西北,污染物將吹向太平洋。
當污染物隨風吹向太平洋時,濃度已大減,但當高壓區移至太平洋時,不排除污染物隨高壓區以南的偏東氣流,吹回菲律賓及中國東南沿岸。
此外,污染物的高度及大氣穩定性亦是考慮因素。假如核電站不再發生爆炸,污染物將停留在較低高度,影響的範圍較小。災區大氣穩定(包括降雨及降雪)亦會減低污染物擴散的範圍。
核洩漏其中一種主要的污染物為碘-131,半衰期(放射性減半所需時間)為8天,並可以透過服食碘片(碘化鉀),讓甲狀腺內的碘飽和,減少對碘-131的吸收,這也是現時日本政府的做法。除非核電站的核心融解並發生爆炸,現階段無需太過恐慌。
未來數天我們應繼續留意東亞地區風向變化,及核電站的最新情況。
延伸閱讀:
1. 日本現時風向
2. 東亞地區現時風向
3. NHK 電視台網上直播
參觀深圳市氣象局
為推動兩岸四地氣象交流,香港氣象學會近年先後拜訪澳門和台灣的氣象機構及學會。去年台灣之行印象猶深,今年會長連同委員及會員一行十多人於上星期六拜訪深圳市氣象局及深圳市氣象減災學會,獲熱情招待。
深圳市氣象局位於福田區竹子林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大樓樓高14層,相當有時代感,天台安裝了雷達,戶外草坪則放置各種觀測儀器。
大樓外貌
1樓(地下)的科普廳
9樓的業務中心,分為兩層
11樓的氣象影視廳,負責電視節目製作
業務運作方面,深圳市氣象局提供分區天氣警報。例如當暴雨發生時,電腦會先對雷達影像進行分析,再提示預報員可能需要發出警報的地區。預報員只要按幾個鍵,電腦便會完成警報單並向外發放,完全不經人手,減少出錯的機會。深圳市氣象局更與中國移動合作,提供免費小區廣播服務,讓身處警報生效地區的市民透過手機即時收到警報信息。這些都是香港天文台值得學習的地方。
位於竹子林之深圳國家基本氣象站(編號59493,2005年12月31日啟用)
部分街燈以太陽能及風能運作,按環境光度自行開關
參觀過後,兩地人員於8樓會議室舉行會議,互相交流討論,作為地下天文台創辦人,我分享了地下天文台的成立和運作。會議結束後,我們獲邀出席酒店午宴。過後我們乘專車出發往南澳新建成的西涌天文台,車程個多小時。
西涌天文台位於南澳區海邊的小山上,集業務運作及科普推廣於一身。天文愛好者只需呈交計劃書,獲審批後便可透過互聯網親自操作望遠鏡,過程及結果更可即時與其他天文愛好者分享,這也是香港值得學習的地方。除了兩台價值超過900萬的望遠鏡外,西涌天文台亦安裝了氣象及空氣監測儀器。
太陽望遠鏡及60厘米天文望遠鏡,可觀測光度19等之暗星
60厘米天文望遠鏡,由南京負責製造
量度長波及短波輻射
空氣監測站,可量度PM1可吸入懸浮粒子(現時環保署標準為PM10)
西涌天文台景色優美,辦公大樓內更設有客房
參觀完畢後,深圳人員再次於酒家設宴,極盡地主之誼。晚飯後我們乘專車回羅湖口岸解散,這次深圳一天遊完滿結束。在這裡要感謝深圳市氣象局、深圳市氣象減災學會及香港氣象學會的熱情招待及安排。
香港氣象學會歡迎各界對氣象有興趣人士加入,未來將計劃北上參觀(例如北京),歡迎會員報名參加。